
乡村著名行动—我的家乡

为进一步加强地名文化宣传,推进“乡村著名行动”走深走实,有效提升地名文化可见度,临泽县推出“乡村著名行动---我的家乡”专栏,专题介绍临泽地名含义来历、历史沿革、习俗故事等。用地名承载的历史文脉、乡愁情怀、风土人情浸润人心、凝聚民心,助力乡村振兴。
临泽县
【历史沿革】
临泽,历史悠久,源远流长。西汉元鼎六年(前111)置张掖郡,昭武县为张掖郡辖县,“昭武”取武功昭彰之意,本为月氏语的转音对译,因境内月氏驻牧时筑昭武城,故名。新始新中国成立元年(9),王莽废汉立新,改昭武县为渠武县;东汉建武五年(29),复改渠武县为昭武县。西晋泰始元年(265),司马炎代魏称帝,改国号为晋,尊父司马昭为文帝,为避司马昭讳改昭武县为临泽县;因昭武城“前临水湄,材埠林椒,天然幽胜”,又城东有临泽亭,故改称临泽县;据《初学记》卷八引阚骃《十三州志》记载:“昭武有临泽亭,在其东”;又据《读史方舆纪要》记载,古张掖河,流经峡口,入居延海,居延海亦谓之居延泽,因以临居延泽为名。后凉龙飞二年(397),以临泽县地置临池郡(治临泽);北凉永安元年(401),废临池郡,置永安县。北魏太平真君十年(449),县地并于永平县。隋文帝改张掖郡为甘州,领酒泉、山丹、福禄三县,临泽归并酒泉县。隋炀帝大业时,改甘州为张掖郡,酒泉县改为张掖县,临泽归并张掖县。唐广德二年(764),吐蕃据甘州,县境属吐蕃;唐咸通十三年(872),被回鹘占。宋天圣六年(1028)为西夏所据,县地属西夏镇夷郡宣化府。蒙古至元元年(1264),蒙古汗国以甘州为甘肃路总管府,五年(1268)改甘肃路为甘州路,隶甘肃行省,临泽先后属之。明洪武五年(1372)置甘州五卫,临泽诸堡分隶于各卫。清乾隆十五年(1750),置甘州府抚彝分府(称抚彝厅),治所抚彝(今蓼泉),属甘州府。据《清代地理沿革表》载:乾隆十九年于甘州后卫地置抚彝厅,移柳林通判于抚彝堡(今蓼泉老名),临泽县定名为抚彝厅,归甘州府管辖。1913年,改抚彝厅为抚彝县,属甘凉道。1929年改抚彝县为临泽县,属甘肃省第六行政督察区。1936年河西走廊成立武威、酒泉两个专署,临泽属酒泉专署管辖;同年末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进至临泽境内,短暂建立了县和区级苏维埃政权。1949年9月底,临泽解放,建立临泽县人民政府,属武威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,张掖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设置后归张掖。1950年5月,临泽县划酒泉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管辖。1952年4月,经西北行政委员会民政部报政务院内务部批准,将临泽县治由蓼泉迁至沙河堡。1955年,归张掖专区。1958年撤县,境地分并入高台县、张掖县。1961年,复设临泽县。1970年,属张掖地区。2002年至今,属张掖市。千百年来,县邑迁址三次:昭武城(古月氏城)——蓼泉城(先名抚彝堡,后易名蓼泉堡)——临泽城(今沙河堡)。汉昭武县区划为13里,清末抚彝厅区划为2驿24四堡,民国末为1镇5乡。新中国成立后,临泽区划历经由行政区,公社到乡和镇变革。现辖沙河、新华、蓼泉、平川、板桥、鸭暖、倪家营7镇。
【地名由来】
1.昭武县:“昭武”是彰显统治者思想意志的县名,其县名源于汉代。西汉武帝元鼎六年(前111年)颁置建县,冠名“昭武”,隶张掖郡,寓彰显汉武帝“武功武德”之意。其地域包括今县境及甘州区沙井镇以西地带。昭武县名沿至三国(曹魏)及两晋时期,历356年。
2.渠武县:西汉孺子婴居摄三年(公元8年),王莽篡位称帝,改国号为新,年号始新中国成立,进行改制。新始新中国成立元年(9年),令各地更改县名,遂改昭武为“渠武”。意在宣扬王莽新朝之威通衢施政于九州,具有不可抗拒的威武之力。东汉光武帝建武五年(29年),复改渠武为昭武,历21年。
3.(晋)临泽县:“临泽”取自然地形地貌名,其县名源于西晋。西晋武帝泰始元年(265年)。司马昭之子晋王司马炎逼元帝曹奂禅位,代魏称帝,改国号为晋,年号为泰始。追封司马昭为文帝,为避司马昭之讳,故改昭武为临泽。人们对临泽县名由来,众说纷纭:一是多泽之说。这里的“泽”,即指“湖”。《临泽县志》载:“临泽意为濒湖泊,临沼泽”。二是临泽亭之说。《十三州记》曰:“昭武有临泽亭,在其东。”故以“临泽”冠县名。古人称昭武城“前临水湄”,临泽亭即取其义。三是居延泽之说。《读史方纪要》载:“古张掖河,流经峡口,入居延海,居延海亦谓之居延泽,因为临居延泽为名。”由于临泽临近居延泽,所以取其中两个字,即为“临泽”。总之,临泽自西晋武帝秦始元年(265年)为县名,至东晋安帝元年(397年),历132年。
4.临池郡:“临池”仍取自然地形地貌名,其郡名源于北凉。东晋安帝隆安元年(后凉吕光龙飞二年,公元397年),后凉将沮渠蒙逊叛吕光,与其兄沮渠成男逼后凉建康(今高台骆驼城)太守段业反,立北凉。当时,拥戴段业的文臣武将,除了封他们官爵之外,还要给其相应的食邑。由于所据地盘有限,于是将一些县提升为郡。其中以临泽县域为临池郡(领临泽1县),封沮渠蒙逊(今民乐县卢水胡人)为临池候。隆安三年(399年),又以蒙逊为临池太守。隆安五年(401年),蒙逊杀段业自立,国名仍为北凉,改元“永安”。治移张掖,为张掖公、大将军,自称凉州(张掖)牧。临池,与“临泽亭”的“临泽”同义。“泽”与“池”均为聚水之地,或池塘,具有“湖泽”之意。仅是为了区别郡县而已。临池郡历42年(397~439年)。
5.永安县:“永安”亦是赋予统治者思想意志的县名。其县名源于北凉。东晋安帝隆安五年(401年),由北凉国主沮渠蒙逊置,隶凉州府(府治张掖)。史书记载,“东晋义熙六年(410年),永安木生连理,永安令长张披上书作贺,以是知张披为令长,且永安为县,县名永安,取永恒安泰之义”。“永安”冠县名,沿至北魏太平真君十年或南北朝〔宋〕元嘉二十六年(449年)县境并于永平县(隋改张掖),历48年。
6.抚彝厅:抚彝厅,具有特殊意义的县名,其特殊之处有二:(1)职权高于一般县半格(通判正六名);(2)当时条件下,专司归降少数民族事宜。按清制,分府与散厅相类,故十八年始称“抚彝厅”。为何不叫“抚夷”而称“抚彝”?其缘由是既沿袭了古代中原人称边陲少数民族的习惯,又含有浓厚的民族歧视色彩。抚彝厅沿至民国2年(1913年),历163年。
7.抚彝县:抚彝县由抚彝厅易名而来。民国2年(1913年)2月7日,国民政府颁令废除甘州府,原抚彝厅改为“抚彝县”。其后,撤销梨园营,所辖祁连山区的罗尔家、五个家、八个家、西喇古儿、羊嘎家、四个马家、大头目家等7个少数民族部落皆由抚彝县管理。抚彝县隶设在武威的河西道。民国16年(1927年)7月,抚彝县改由省政府直接管辖。“抚彝”为县名,历16年。
8.临泽县:今临泽县由抚彝县改名而来。民国18年(1929年)1月1日,奉国民政府内政部令改抚彝县为“临泽县”。至此,恢复了临泽的真实面貌。“临泽” 恢复县名后,县衙称县署,后改称县政府,改县令为县长。民国25年(1936年)5月,临泽县划归行政公署在武威的甘肃省第六行政区管辖。民国30年(1941年),省政府颁令,实行新县制,临泽县厘定为四等县。1949年9月20日临泽解放,10月26日,临泽县人民政府成立。1958年2月临泽县撤销。1962年1月,临泽县建制恢复,隶张掖行政公署。2002年7月,隶张掖市至今。
【历史故事】
月氏匈奴之战
月氏,古代河西地区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,驻牧于弱水(黑河)流域。匈奴,祖国北方一个古老的驻牧区域广袤的民族。史载,早在周秦时期,月氏已开通玉石之路,将新疆和田玉循草原之路(今内蒙古境)运抵陇西和长安都城,建立物物交换关系,首开古“丝绸之路”。春秋战国时,月氏不断强盛,赶走今敦煌一带的乌孙,统一河西地区。秦代,月氏更为强大。《史记·大宛列传》云:“东胡强,月氏盛”。“大月氏 …… 控弦者可一二十万”。月氏城(昭武)周围有部落二三百个,威慑力很大,北方匈奴头曼单于将太子冒顿质于昭武城。汉初,月氏不把即将崛起的匈奴看在眼里,便招致三次挨打西徙的厄运:
第一次西徙:秦二世元年(前209年),从月氏都城(昭武城)逃回匈奴的冒顿,弑父自立为单于。经数年准备,迅速崛起,制定“东灭东胡,西击月氏”策略。于公元前180年左右,派兵击败月氏。月氏大部西迁至今新疆天山地区,后世称“大月氏”。一部分老弱病残者进入祁连山投靠羌族,称“小月氏”。霍去病收复河西后,小月氏与昭武、甘州一带汉人杂居,又称“义从胡”。
第二次西徙:汉文帝四年(前176年),匈奴冒顿单于次子右贤王对西域月氏人再次发起进攻,他们采取“以夷灭月氏”的战略,“杀月氏王,以其头骨为饮器”。月氏人损失惨重,被迫倾族西迁至伊犁河流域。
第三次西徙:汉武帝建元元年至元光六年(前140~前129年),已经长大成人的乌孙王难兜靡之子昆莫为“报父怨”,在匈奴老上单于支持下,率领所统之部,远袭伊犁河流域,大月氏挡不住,逼迫南迁至今中亚的阿姆河流域,征服当地大夏人,开始定居,建立大月氏国——贵霜王朝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